我希望偏鄉的孩子,也能像台北的孩子一樣,有發光發熱的機會。」這是17 歲的徐于心,一名就讀台北美國學校的高二學生,也是2025 年全球高中機器人大賽 (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,FRC) 台灣區「Dean's List Award」得主的心願。
她不只是獲此殊榮的優秀學生,更是一個充滿愛心與夢想的行動家。從參加1919 單車環台到偏鄉教學,從創立 RoboYouth 到培訓在地師資, 于心用行動實踐信念─讓科技教育不再有城鄉差距,讓每個偏鄉孩子都能看見無限的可能。
有能力幫助人 就是一種恩典
于心成長於一個充滿服務精神的家庭,「從小爸媽就教導我們要心存感恩,外婆也常對我說: 『有能力幫助人,就是一種恩典。』」
2023 年12 月,她與母親一同參加1919 單車環台,透過15 天騎行1300 公里,探訪多個偏鄉陪讀班。而那次的經歷,從此成為她人生的轉捩點。「第一次親眼看到貧困與缺乏資源的孩子, 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:『我要用我最擅長的方式來幫助他們。』」于心說。
身為校內機器人社團社長,她在返家後立即啟動「SPIKE Prime 科技教育計畫」。希望能以科技為橋樑,連結城市與偏鄉的教育資源差距。
創辦RoboYouth 從零打造改變
于心從小對科技與動手做充滿好奇,對「能動手創造一個會動的東西」感到無比興奮。小學時就曾參與過工程與機器人活動,九年級時正式加入學校的機器人校隊(FRC 團隊)。她從零開始學習程式設計、機械結構與團隊合作,一步步從學習者成長為隊長,並深刻體會到:「工程不只是科目,更是一種改變世界的能力。」這段經歷,成為她後來創辦 RoboYouth 的起點。
2024 年農曆年後,于心展開第一個 RoboYouth 教學計畫。雖然對教育體制還不熟悉,但她仍勇敢聯繫台北市教育局。經過多次轉接與詢問,終於找到資訊教育科的科長,並共同策劃出「小小工程師計畫」。最後串聯了5 所高中(建中、北一女、成功、麗山、TAS)的學生,前往5 所小學開設課程,帶領孩子們從零開始學習建造機器人、撰寫程式。
這個經驗成為她後來到偏鄉服務的跳板。完成台北教案後,于心將這項成果帶去向永齡基金會提案,並成功獲得支持。最後募得30 套 LEGO SPIKE Prime 教具,其中19 套就送往台東的1919 陪讀班。
陪孩子找回自信 讓他們再試一次
2024 年暑假,于心隨即帶領14 位社團同學, 將國際知名的 FIRST LEGO League(FLL)課程, 帶到台東自由成功、靈光堂、魯拉克斯等陪讀班, 以及東河、桃源兩所國小。
「SPIKE Prime 是 LEGO Education 的最新教育機器人平台,操作簡單又具挑戰性,能讓學生在實作與解決問題中,培養邏輯與創新能力。」于心說。「而 FIRST LEGO League(FLL) 是結合這套系統的國際性競賽,學生需設計、建造,並程式設計機器人,以解決特定任務。所以這不只是體驗課,也是培育未來人才的長遠教育工程。」
課堂中,孩子們可以操作機器人、寫程式, 組裝元件。其中一位原本害羞躲在桌下的小男孩,在與于心交談後,終於勇敢加入,最後組裝了人生第一個機器人。那一刻,他的眼神閃耀出自信的光芒。「我們不是來取代老師,而是陪孩子找回相信自己的勇氣。當有人告訴他『你做得到』時,孩子們就會願意再試一次。」于心說。
讓潛能被看見 讓創意被聽見
2025 年6 月,于心再次帶領團隊前往台東。在純福音1919 服務中心舉辦「SPIKE Prime 師資培訓營」,培訓30 位老師與志工,傳授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。期望這項計畫能在地生根,進而發芽。
「我不想只是捐贈教具,更想培訓出能長期陪伴的老師,讓這份教育能量不間斷。」她堅信, 每個孩子都該擁有一扇通往未來的大門,而老師, 就是打開那扇門的鑰匙。
救助協會服務管理組主任梁佳宏表示,「這不只是一次科技教育的導入,更是一場希望與公平的革命。我們希望讓孩子的潛能被看見,他們的創意能被世界聽見。」
未來這項計畫將推展至全台168 間國小陪讀班,分三階段推動:
1.2025 年7 月~ 9 月:分區舉辦師資專案培訓
2.2025 年10 月~ 2026 年7 月: 開設每週STEAM 實作課程
3.2026 年起:舉辦成果發表會,協助孩子參與 FLL 國際賽
相信自己可以 成為想成為的人
除了在偏鄉的努力,2024 年于心也帶領團隊參加在加拿大、夏威夷與德州的國際賽事,並勇奪 Dean's List Award 與 Impact Award。于心表示: 「這不是努力的目的,但卻能讓更多人看見我們, 支援我們的祝福。」
現在的她,正忙著在撰寫教案、培訓高中生助教、建立完整教學系統,希望能號召更多年輕人一起加入這場「點亮教育」的行動。即使在期末考期間,她也堅持不放棄。她說:「我把每件事盡力做好,剩下的,就交給神了。」手機首頁上,是外婆對她的勉勵:「船到橋頭自然直。」
于心也特別感謝這一路上給予支持與信任的每一個人,包括願意傾聽學生提案的台北市教育局、5 所高中熱情響應教學合作,以及永齡基金會慷慨資助教具與課程推廣。「沒有你們,就沒有這一切的可能。」于心說。
于心用青春和熱忱,在教育與科技的交界處開出一朵希望之花。她的故事,不只是個人的榮耀, 更是一場為夢想、為公平、為未來點燈的運動。
「要相信自己,你真的做得到。你能成為工程師,也能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。」這是于心最想對偏鄉孩子說的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