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蓮光復鄉水災救助日誌

2025.10.03

1008新聞稿

1001 救災日誌

救協號召1600名志工清淤工作轉至重災區
獨居長者院子沖進6台車70志工合力清理送暖

樺加沙颱風重創花蓮光復鄉已過10日,基督教救助協會於災後第二天即啟動救援。至10月1日止已累計招募全台近1,600人次志工投入服務。而隨著市區家戶清理告一段落,清消工作將轉至敦厚路、佛祖街等受創最嚴重的區域。同時,亦展開災戶探訪,以深入了解需求,並籌劃後續重建計畫。協會表示,未來工作將聚焦以下三大方向:
1.持續家戶清理:派遣志工協助仍有需求的受災家庭。
2.推動居家消毒:由1919先遣志工進行訓練與漂白水調配,確保環境衛生。
3.災戶探訪關懷:以當地志工為主,逐戶陪伴、提供心靈安慰,並掌握實際物資需求。
去年風災受助如今要把愛回饋出去
來自台東布農部落「布農文教基金會」的文產部部長白玲屋,10月1日與台南聖教會林小琬傳道共同率領約40名同工與會友,組隊投入災區清理。兩團體素有合作情誼,彼此互相扶持,因此決定攜手同行。
白玲屋回憶,災後第二天便前往太巴塱分發物資,接著便召募志工投入清淤。她表示:「我們自己是原住民,更該站出來幫助原住民。去年颱風時我們教會也受災,當時獲得許多幫助,如今更要把這份愛回饋出去。」
林小琬傳道則說,台南聖教會長期關懷原住民事工,這次特別與布農部落攜手。「我們不僅要奉獻金錢,更要親自到現場陪伴受苦家庭。我們教會有會友的親人就住在光復,不僅房屋被沖毀,而且至今下落未明。對我們而言,這不是新聞,而是家人仍在苦難中。所以我們有責任帶來愛與安慰,並把需要帶回教會,讓更多人為光復代禱。」
兩位領隊一致強調,雖然清淤辛苦,一天往往僅能協助一戶,但志工們願意一鏟一鏟清出道路,與災民並肩走過重建之路。
醫護志工連五天清淤 迫切需要重機具支援
來自高雄、具醫護背景的林小姐,災後即主動前往光復,已連續五天協助居民。她說,第一天便幫助三戶清出滿屋泥沙,「有的淤泥高至膝蓋,甚至腰部,傢俱全被掩埋,居民根本無力清理。」
曾參與八八風災救援的她指出,災區當前最迫切的需求是重機具,如怪手與小山貓,才能有效搬運大量泥土與報廢車輛、家電。「若廢棄物不及時清走,下一場雨恐怕再次掩埋,重建進度將大受影響。」
她提醒後續志工務必做好防護,至少需配戴口罩、布手套與高筒雨鞋,避免長時間接觸受污染泥水。談及感受,她哽咽地說:「看到災民在志工到來時眼眶泛淚,那份安心比什麼都珍貴。感謝國軍、慈善團體與救助協會志工,大家一起努力,讓災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。」
有大家幫忙  我才終於看到希望
住在太巴塱、72歲的鄭阿姨平日獨居,兒女皆在北部。此次水災不僅屋內被淤泥覆蓋,院子更被沖入3台汽車與3台機車,其中僅一輛屬於妹妹,其餘皆隨洪水沖來。
她回憶:「前幾天都沒人能進來,我就先處理要緊的地方,其餘只能慢慢來。若真的沒人幫忙,我再自己想辦法找救援。」然而,憑她一人根本無法清理大量泥土與廢棄傢俱。
直到這兩日,在林小姐、救助協會、國軍,及多個救援團體共70人進入,協助拉車、鏟土,她的家才逐步恢復原貌。鄭阿姨感動地說:「平常只有我一人,這麼大的範圍怎麼可能清得完?有大家幫忙,我才終於看到希望。」
她也補充,目前最急需的是生活必需品與家電重設,尤其是冰箱與洗衣機已全數泡水報廢。「這些都要慢慢補回來,生活才能重新步上正軌。」

0929-0930 救災日誌

1919志工招募改採團體模式 救助協會首度啟用重災物資管理系統

花蓮光復鄉因樺加沙颱風造成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,帶來嚴重災情。基督教救助協會第一時間啟動救援,截至9月30日,一周來已投入近1500人次志工,投入家戶清淤、物資管理及災民關懷。隨著清掃逐步深入重災區,救助協會宣佈,自10月1日起,將志工招募方式改為「團體招募」,並同步展開家戶災情調查,預計中秋節過後推動重建計畫,盼助災戶早日重返家園。
災區狀況瞬息萬變 志工服務隨時調整
9月30日,志工們自設於大安長老教會的1919救助站出發,走入巷弄協助居民清理殘泥與廢棄傢俱。救助協會花蓮區主任梁佳宏表示,災區狀況瞬息萬變,往往與原先規劃不同,因此志工必須保持彈性,依災民實際需求隨時調整。
目前清理重點集中在中山路、中正路,及林森路一帶,並逐步推進至敦厚路等重災區。來自屏東的王先生在一戶積泥達小腿深的民宅協助清理,他感慨地說:「現場比想像嚴重,但只能一步步做,希望盡力幫上忙。」
而來自台北的魏同學,仍就讀政大附中高一。他表示:「雖然我能做的不多,但至少能出一份力。」年輕身影與大人們並肩奮戰,展現單純卻熱切的力量。
物資管理精準 重災物資系統首次實戰
災後,各地愛心物資湧入光復,花蓮縣府緊急啟用多處倉儲據點,包括光復糖廠前進指揮所、中正體育館、花蓮港碼頭、吉安好客藝術村等。救助協會自第一天即受邀進駐糖廠,協助物資管理。
這次也是「1919食物銀行」首次大規模啟用「重災物資管理系統」進行實戰。總監張謙方指出,該系統源於0206花蓮地震經驗,此次啟用有效整合倉儲與配送,提升排程效率。他強調:「此次光復的救災經驗也將納入改進,持續改善流程,以迎接未來更艱難的挑戰。」
花蓮縣社會處長陳加富則感謝表示:「1919食物銀行在人力、設備、系統與專業上的協助,有效分擔縣府壓力,讓物資更快送達前線,真的非常感謝。」
人力清淤艱辛 居民盼重機械進駐
受災戶曾大哥回憶,颱風當日下午接到撤離廣播,倉促離家。回到住處時,泥水淹至胸口,前兩天幾乎靠他獨力清理,「一桶一桶往外搬。」直到第三天才有軍方與志工支援。他說:「沒機具能進來,全靠人力挖。」雖辛苦,仍堅持每天清晨五點起床整理。
另一位72歲郭伯伯,獨居光復,水災時客廳淹至大腿,倉庫與菜園更積滿厚泥。近來在國軍與志工協助下,才逐步恢復。他感謝地說:「有大家幫忙,家裡才有希望。」不過,泡水報廢的冰箱、洗衣機等仍需重購,「最擔心的還是時間與金錢,得慢慢補齊生活所需才行。」
志工改採團體模式 中秋後展開重建
救助協會表示,近期自發前往的志工人數已超乎預期,加上軍方與各團體加入,清掃逐步推進。然而重災區仍需重機械剷除厚重積土,才能由志工進行後續清潔。由於機具有限,且需兼顧志工安全,協會自10月1日起暫停個人志工招募,改為鄰近教會或團體「團進團出」,以減少交通與住宿壓力,加速整體復原。
同時,1919救助站的服務重心,也將進行調整,接下來將持續管理位於光復糖廠的物資站,並展開災後重建期的災戶需求調查,包括提供救助金、家具家電補助,及生活基本物資等。
清掃階段雖告一段落,但陪伴與重建才剛開始。救助協會呼籲各界能持續支援,一起幫助災民重建家園。

0928新聞稿

0926新聞稿

0925新聞稿